袄的组词

袄字的常见组词有:披袄子、絮袄、短袄、箭袄、衣袄、袍袄、黄袄、皮袄、披袄、纸袄、鸳鸯战袄、襦袄、青衲袄、袢袄、胖袄、肨袄、衲袄、棉袄、铠袄、锦袄子、金袄子、袷袄、黄绵袄、红衲袄、红袄军、夹袄、凤袄、袄裙、袄子、袄、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袄字相关信息

  • 拼音ǎo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8884
  • 五笔PUTD
  • 仓颉LHK
  • 郑码WTMG
  • 四角32284

袄ǎoㄠˇ 有衬里的上衣:夹~。棉~。皮~。

含有袄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肨袄 1.大棉袄。
黄绵袄 黄绵袄 范叔锦袍暖一身,大裘只盖洛阳人。九州四海黄绵袄,谁似天公赐予均。
红衲袄 红衲袄 红衲袄,读音是hóng nà ǎo,汉语词语,意思是红色的补缀上衣,也是曲牌名。
红袄军 红袄军 红袄军是指中国金末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军。在蒙古侵金的同时,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了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武装起义,少者数万人,多者至数十万。起义者穿红袄作标记,故名“红袄军”。
棉袄 棉袄 棉袄是一种在冬季穿用的具有很强保暖作用的上衣,这种服装一共有三层,最外一层叫面子,主要是用一些较厚的颜色鲜艳或有花纹的布料;中间一层是具有很强保暖作用的棉花;最里一层叫里子,一般是用比较轻薄的布料。 还有一种棉袄是把面子和夹有棉花的保暖层分开制做的,这种棉袄就有了四层,穿的时候只要把保暖层套在里子里就行了,它们用拉链或扣子相连接。
披袄子 由古袍演变成的一种礼服。指披风。
袄子 袄子 袄子即袄。出自《中华古今注·宫人披袄子》。
襦袄 襦袄 古代妇女日常所穿的短上衣 《魏书·任城王云传》:“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六节。
胖袄 胖袄 胖袄,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纸袄 纸袄 zhǐ ǎo ㄓㄧˇ ㄠˇ 纸袄(纸袄) 纸制的有衬里的上衣。古代道家、隐士或贫民常有衣之者。 唐 殷尧藩 《赠惟俨师》诗:“云锁木龕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宋 曾慥 《集仙传》:“ 王先生 隐 王屋山 ,常衣纸袄,人呼 王纸袄 。” 元 张可久 《醉太平·山中小隐》曲:“裹白云纸袄,挂翠竹麻绦。一壶村酒话渔樵,望 蓬莱 缥缈。”
凤袄 凤袄 凤袄绣有凤凰花饰的绸袄。为古代妇女受皇帝赐封所穿。
短袄 短袄 短袄,读音duǎn ǎo,汉语词语,指有衬里的短上衣。
鸳鸯战袄 鸳鸯战袄 鸳鸯战袄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明代的一种战袄。
袄裙 袄裙 袄裙,是对中国古代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裙袄着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有人对于袄裙定义为上衣穿裙子外为袄裙,实际是比较错误模糊的定义,因为有明一代,衫子也照样外穿,东晋十六国陶俑也显示此时代襦是穿于裙外的。所以不能以是否外穿定义袄裙,而应该以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基本语境来定义袄裙一词。 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现发展出了自己
黄袄 见"黄绵袄子"。
衲袄 衲袄 衲袄,汉语词汇,拼音为nà ǎo,指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
皮袄 皮袄 皮袄指用兽皮毛作为夹里的短上衣。多用绵羊皮或二毛剪茬、羔羊皮缝制。衣领常用羊剪绒、狗皮、狐狸皮等为之。一般做工较为精细,御寒性较强,男女皆宜。
夹袄 夹袄 夹袄是汉语词汇,拼音jiá ǎo,出自口语,文学作品。
锦袄子 锦袄子 锦袄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ǐn ǎo zǐ,是指蛤蟆皮。

含有袄的成语和解释

成语拼音/解释
荆钗布袄 荆:灌木名;钗:妇女的发饰。荆枝为钗,粗布为衣。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黄绵袄子 比喻冬天的太阳。
锦衣绣袄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指华丽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