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的组词
蕈字的常见组词有:麥蕈、黃姑蕈、黃蕈、黃耳蕈、禾蕈树、羊肚蕈、麥丹蕈、鵝膏蕈、虾蕈、蝦蕈、黃攢蕈、蕈蠅、蕈狀雲、蕈樹、蕈螂、雷驚蕈、禾蕈樹、松蕈、竹蕈、玉蕈、蕈蚊、香蕈、蘑菰蕈、麦蕈、麦丹蕈、雷惊蕈、黄蕈、黄攒蕈、黄耳蕈、黄姑蕈、鹅膏蕈、毒蕈、稠膏蕈、蕈、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蕈字相关信息
- 拼音xùn
- 部首艹
- 总笔画15画
- 统一码8548
- 五笔ASJJ
- 仓颉TMWJ
- 郑码EFKE
- 四角44406
蕈xùnㄒㄩㄣˋ 〔~树〕常绿乔木,高十余米。叶侧卵形,结蒴果。为优质木材
含有蕈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毒蕈 |
毒蕈 有毒的大型菌类称毒蕈,亦称毒菌。蕈,即大型菌类,尤指蘑菇类。毒蕈(dú xùn)即俗语“毒蘑菇”。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在中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 |
黃耳蕈 |
黄耳蕈 黄耳蕈 即黄耳菌。 宋 陆游 《野馈》诗:“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参见“ 黄耳菌 ”。 |
黃蕈 |
1.亦称"黄攒蕈"。亦称"黄?"。 2.蕈之一种。 |
麦蕈 |
麦蕈 麦蕈,亦称“ 麦丹蕈 ”。菌类植物。也叫松露。 |
蕈狀雲 |
辞典解释蕈状云xùn zhuàng yún 因火山爆发或原子弹爆炸所形成如蕈般形状的云。 如:「火山爆发时虽远在几百公里外,仍可以清楚看见火山口的蕈状云。」 |
黃姑蕈 |
黄姑蕈 黄姑蕈,是汉语词汇,拼音是huáng gū xùn,是一种可食的菌类植物。 |
雷驚蕈 |
雷惊蕈 明 王鏊 《姑苏志·土产·菜之属》:“蕈,即囷(菌)。多生 西山 松林下。二月生者名雷惊蕈,其色赤者名猪血蕈。味皆鲜美。” 清 吴林 《吴蕈谱·雷惊菌》:“雷惊蕈,一名戴沙,一名石蕈。二月间应惊蛰节候而产,故曰雷惊。” |
黄耳蕈 |
黄耳蕈 黄耳蕈 即黄耳菌。 宋 陆游 《野馈》诗:“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参见“ 黄耳菌 ”。 |
麥丹蕈 |
见“麦蕈 ”。 |
黄攒蕈 |
黄攒蕈 黄攒蕈,读音 huáng zǎn xùn,汉语词语,指蕈之一种。 |
禾蕈樹 |
禾蕈树 hé xùn shù 禾蕈树(禾蕈树) 一名胡颓树。古代南方一种野生果树名。《宋书·五行志一》:“ 废帝 升明 元年, 吴兴 馀杭 舍亭 禾蕈树生李实。禾蕈树,民间所谓胡颓树。”参阅《广群芳谱·果谱十四·胡颓子》。 |
蕈蠅 |
辞典解释蕈蝇xùn yíng 动物名。双翅类。口吻短,胸部呈圆柱形,赤黄色,触角长于身体的长度。活动于潮湿的地方。因幼虫栖息于蕈类以吸收养分,故称为「蕈蝇」。 |
黃攢蕈 |
黄攒蕈 黄攒蕈,读音 huáng zǎn xùn,汉语词语,指蕈之一种。 |
鹅膏蕈 |
鹅膏蕈 鹅膏蕈,古书记载的一种真菌植物,读音是é gāo xùn,出处是《说郛》。 |
蕈樹 |
辞典解释蕈树xùn shù 植物名。常绿乔木。叶子呈倒卵形,果实为蒴果。树高可达十三公尺。材质良好,可供造船及建筑用。 |
麥蕈 |
麦蕈 麦蕈,亦称“ 麦丹蕈 ”。菌类植物。也叫松露。 |
松蕈 |
松蕈 松蕈,中药名。为口蘑科真菌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Ito et Imai)Sing.的子实体。分布于东北、西南及安徽、台湾、西藏等地。具有舒筋活络,理气化痰,利湿别浊之功效。常用于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痰多气短,小便淋浊。 |
虾蕈 |
虾蕈 虾蕈,汉语词语,拼音是xiā xùn,意思是指宋代一种茶食点心。 |
稠膏蕈 |
稠膏蕈 一种寄生在稠木上的伞状菌类,可食。 宋 陈仁玉 《菌谱·稠膏蕈》:“稠膏蕈:邑西北 孟溪山 窅邃莫测,秋中山气重,霏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蓓为菌花,戢戢多生山绝顶高树杪……春时亦间生,不能多。稠膏得名土人,谓稠木膏液所生耳。” |
蕈蚊 |
蕈蚊 蕈蚊,双翅目(Diptera)眼蕈蚊科(Mycetophilidae)和尖眼蕈蚊科(Sciaridae)昆虫的统称。形小,似蚊,幼虫取食真菌。尖眼蕈蚊科成虫的两侧复眼几乎互相接触,翅通常为暗黑色。尖眼蕈蚊属(Sciara)的幼虫乳白色或灰色,在寻食或准备化蛹时列队迁移,行进路线呈蛇形,队伍宽1公分(0.4吋)。某些蕈蚊科和尖眼蕈蚊属昆虫侵害蘑菇菌床,有时使之完全毁损。小麦尖眼蕈蚊(S. tritici)危害小麦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