纩的组词
纩字的常见组词有:楚纩、白纩、紞纩、属纩、重纩、挟纩、醪纩、衾纩、絺纩、缯纩、丝纩、黈纩、纤纩、旒纩、绵纩、纩息、纩纮、纩衣、纩服、纩绵、纩絮、纩缯、缣纩、衡纩、夹纩、耳纩、充纩、纩、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纩字相关信息
- 拼音kuàng
- 部首纟
- 总笔画6画
- 统一码7EA9
- 五笔XYT|XOT
- 仓颉VMI
- 郑码ZTG
- 四角20100
纩kuàngㄎㄨㄤˋ 絮衣服的新丝绵。
含有纩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纩 |
纩 |
挟纩 |
挟纩 挟纩,汉语词语,意思是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 |
纩服 |
纩服 kuàng fú 纩服(纩服) 充以绵絮之衣。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茧衣纩服,曾不怀疑。” |
黈纩 |
黈纩 黈纩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tǒu kuànɡ,是指黄绵所制的小球。 |
耳纩 |
耳纩 ěr kuàng 耳纩(耳纩) 指耳衣。 唐 韩愈《苦寒》诗:“褰旒去耳纩,调和进梅盐。”按,纩,絮衣之丝。耳衣多絮棉,故名。 |
纩绵 |
纩绵 纩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uàng mián,是指丝绵。 |
纩缯 |
纩缯 丝绵和缯帛 陈衍 《元诗纪事·滨州民歌》:“田野桑麻一倍增,昔无粗麻今纩缯。” |
重纩 |
重纩 重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òng kuàng,厚丝绵。亦指用厚丝绵制的衣被。 |
絺纩 |
絺纩 絺纩 葛布与丝绵。指夏衣与冬衣。 唐 张说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诗:“《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 |
纩衣 |
纩衣 纩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uàng yī,是指充以绵絮之衣。 |
楚纩 |
楚纩 楚纩是汉语词汇,拼音为chǔ kuàng,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
充纩 |
充纩 chōng kuàng ㄔㄨㄙ ㄎㄨㄤˋ 冠冕两旁的绵制饰物,用以塞耳。 1.《晋书·刘颂传》:“冕而前旒,充纩塞耳。” |
纩息 |
纩息 kuàng xī 纩息(纩息) 弥留之际的呼吸。古人临死,置纩于其口鼻之上,以验气息之有无。 唐 柳宗元 《掩役夫张进骸》诗:“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媸。” 宋 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之三:“奇文出纩息,岂复生死流。” 明 徐渭 《序》:“及 宋 之亡也,朝廷在楼橹间矣,老嫠抱孤子而泣,此与纩息者何异哉?” |
旒纩 |
旒纩 旒纩,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
紞纩 |
紞纩 1.古代帝王冠冕上垂于耳旁用以系瑱的丝绳及塞耳用的丝绵絮。唐 杨炯 《盂兰盆赋》:“圣神皇帝乃冠通天,佩玉玺,冕旒垂目,紞纩塞耳。” |
绵纩 |
绵纩 绵纩,拼音mián kuàng,出处《列子·杨朱》。 |
白纩 |
白纩 白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ái kuàng,是指新丝绵。 |
衡纩 |
衡纩 héng kuàng 衡纩(衡纩) 比喻势利的眼光。语出《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驰骛之俗,浇薄之伦,无不操权衡,秉纤纩。衡所以揣其轻重,纩所以属其鼻息。” 张铣 注:“言趋走之人,浇薄之辈,皆执衡秤势之轻重,持緜量气之麤细。”《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二年》:“约衰残而行法,随盛壮以加恩;体物锱铢,看人衡纩。” |
缣纩 |
缣纩 缣纩,拼音是jiān kuàng ,注音是,释义是丝絮。 |
醪纩 |
醪纩 醪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áo kuàng ,是指酒和丝棉。喻饱暖之惠。 |
含有纩的成语和解释
成语 | 拼音/解释 |
寝关曝纩 |
人睡在关隘之上,蚕茧晒在日光之下。比喻不得安宁。 |
属纩之际 |
属纩:将新棉花放在濒临死亡之人的鼻孔前,以验证他是否断气。指人疾病临危,弥留之时 |
属纩含饭 |
属纩:将新棉花放在濒临死亡之人的鼻孔前,以验证他是否断气;含饭:入殓时用来放在死者口中的米粒。代指入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