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的组词
檄字的常见组词有:還檄、陳琳檄、郵檄人、飛檄、憲檄、飛書馳檄、詔檄、馬頭草檄、討檄、馳檄、长檄、毛義檄、魚檄、傳檄、飞书驰檄、蠟檄、長檄、書檄、毛義捧檄、羽檄交馳、承檄、羽檄飛馳、傳檄而定、军檄、毛生捧檄、飞檄、毛义捧檄、毛义檄、羽檄、檄喻、宪檄、毛子檄、臺檄、移檄、軍檄、檄筆、鱼檄、诏檄、邮檄人、笺檄、諭檄、毛公檄、毛生檄、檄糴、奉檄色喜、飛書走檄、奉檄、牋檄、檄召、檄書、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檄字相关信息
- 拼音xí
- 部首木
- 总笔画17画
- 统一码6A84
- 五笔SRYT
- 仓颉DHSK
- 郑码FNSM
- 四角48940
檄xíㄒㄧˊ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
含有檄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走檄 |
走檄 紧急发送文书、紧急文书 。 |
毛生檄 |
同“毛义檄 ”。 |
毛义捧檄 |
毛义捧檄 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庐江人。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 |
傳檄 |
传檄 传檄,汉语词汇。 拼音:chuán xí 指传布檄文。 语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 |
毛子檄 |
毛子檄 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出自《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 |
符檄 |
符檄 符檄 官符移檄等文书的统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阳敦同志之言,阴挟蜂虿之毒,此乃天神所共恶,招祸之符檄也。”《宋书·沉怀文传》:“ 世祖 入讨, 劭 呼之使作符檄, 怀文 固辞。” 清 唐孙华 《己卯元旦迭韵》之二:“街衢人醉壶飱贱,公府官闲符檄稀。” |
投檄 |
投檄 投檄,读音tóu xí,汉语词语,意思是投弃徵召的文书,借指弃官。 |
讨檄 |
讨檄 讨檄是汉语词语,拼音是tǎo xí,指声讨罪行的檄文。 |
馬頭草檄 |
辞典解释马头草檄mǎ tóu cǎo xí 檄,古代官府用来征召、告示或征讨的文书。草,写。语本《旧唐书.卷七三.薛收传》:「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后形容文思敏捷,提笔成章。 |
檄笔 |
檄笔 檄笔,是汉语词汇,出自《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
文檄 |
文檄 文檄,在古代指的是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宪檄 |
宪檄 词语解释 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顷奉宪檄,安插垦荒官兵屯种,敢不澟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然犹恐以额外沙滩指为承粮熟地……诚有如宪檄之所驳者。” |
諭檄 |
谕檄 谕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ù xí ,是指说明情况安定民心的公文。 |
蜡檄 |
蜡檄 蜡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à xí ,是指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
檄手 |
檄手 檄手,汉语词语,意思是妙绝。 |
飞书驰檄 |
见“飞书走檄 ”。 |
章檄 |
章檄 章檄,读音zhāng xí ,指奏章檄文等公文。出自 唐 白居易 《淮南节度使李公家庙碑》:“初询以谋画,结舌不对;次强以章檄,绝笔不书。” |
千里移檄 |
千里移檄 千里移檄是汉语词汇,移:传送;檄:是时指一种公文。 |
蠟檄 |
蜡檄 蜡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à xí ,是指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
檄书 |
檄书 檄书,xí shū,檄文。 |
含有檄的成语和解释
成语 | 拼音/解释 |
飞书走檄 |
迅速地书写文件。 |
羽檄飞驰 |
羽檄:插上鸟羽的紧急文书。指军情紧急,文书往来不断 |
传檄而定 |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
檄愈头风 |
檄:檄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讨伐等的文书;愈:超过;头风:头痛病。比喻檄文尖锐辛辣 |
羽檄交驰 |
羽檄:插上鸟羽的紧急文书。指军情紧急,文书往来不断 |
传檄可定 |
传:传送,传递;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归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