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的意思解释,拼音怎么读
▶
基本字义
邵shàoㄕㄠˋ
-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垣曲县。
- 姓。
详细解释
- 邵 Shào
〈名〉
- 古地名 [Shao county]
- 邵,晋邑也。——《说文》
- 戌郫邵。——《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 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山西省垣曲县东。后魏改为邵郡,后周改为邵州
- 古州名 [Shao prefecture]。相当于今福建省邵武县等地
- 古郡名 [Shao district]。即邵陵郡,相当于今湖南省邵阳市及新邵、邵阳等县地
- 水名 [Shao river]。邵水发源龙山。西流会桐江、檀江,在湖南省宝庆县东注入资水
- 姓(《汉书》作“召”)
国语词典
- 邵 shào ㄕㄠˋ
〈名〉
- 地名。春秋时晋邑,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济源县西。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邵登,清代有邵长蘅。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時照切【五音集韻】市照切,𠀤音紹。【廣韻】邑名。【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註】晉邑。
又姓。與召通。召公奭之後。【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又邵陵,地名。【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伐楚,至邵陵。【左傳·僖四年】作召陵。 【正字通】从邑者,爲邑,爲姓。从卪者訓勸勉,又訓高也。俗多譌混。
外语翻译
- 英语:surname; various place names
- 德语:Shao (Eig, Fam)
- 法语:(nom de famille)
说文解字
晉邑也。从邑召聲。寔照切
(邵)晉邑也。左傳襄二十三年。齊矦伐衞。遂伐晉。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杜曰。取晉邑而守之。杜不言郫邵二邑名。據許則當是二邑也。文六年。賈季召公子樂於陳。趙孟使殺諸郫。此單言郫也。後志。河東垣縣有邵亭。注引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趙孟殺公子樂於郫邵。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後魏之邵郡、後周之邵州皆此也。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凡周召字作邵者俗也。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其說不經。从邑。召聲。寔照切。二部。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ʂɑu˥˧
- 唐代读音: zhiɛ̀n
- 韩语罗马: SO
- 现代韩语: 소
- 客家话: [海陆腔] shau5 chau5 [客英字典] zhau5 cheu5 [客语拼音字汇] sau4 seu4 [梅县腔] shau5 [台湾四县腔] seu5 sau5 cau5 [宝安腔] sau5 sau2 [东莞腔] sau5
- 粤语: siu6
- 潮州话: siou2/siao2 〈姓〉siên7/sion7
- 近代音: 審母 蕭豪韻 去聲 少小空;
- 中古音: 禪母 笑韻 去聲 邵小韻 寔照切 三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豪部 ;王力系统:禪母 宵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