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的意思解释,拼音怎么读
▶
基本字义
苔táiㄊㄞˊ
-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藓。~原。
- 〔舌~〕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详细解释
- 苔 tāi
- ——“舌苔”( shétāi)
- 舌上的垢腻
- 另见 tái
国语词典
- 苔 tái ㄊㄞˊ
〈名〉
- 植物名。隐花植物,扁平微细,根、茎、叶区别不明显,绿色。常延贴于潮湿地面或石头上。
- 苔 tāi ㄊㄞ
- 参见「[[舌苔]]」条。
康熙字典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𤰞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外语翻译
- 英语:moss, lichen
- 德语:Kuvertüre, Anstrich. Belag (S),lava (S)
- 法语:surface de la langue,mousse,lichen
说文解字
水衣。从艸治聲。徒哀切
(菭)水靑衣也。依爾雅音義補靑字。醢人箈菹。鄭司農曰。箈。水中魚衣。玄謂箈、箭萌。玉裁按。先、後鄭異字。先鄭作菭、從艸。許說正同。後鄭作䈚、從竹。郭注爾雅引䈚菹鴈醢。從後鄭也。後鄭注當有菭當爲䈚四字、而佚。今本周禮作箈。混誤不成字。所當正者也。吳都賦注曰。海苔生海水中。正靑。狀如亂髮。乾之赤。鹽藏有汁。名曰濡苔。从艸。治聲。徒哀切。沈重云。北人丈之反。一部。今作苔。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tʰĄi˧˥; tʰĄi˥
- 唐代读音: *dhəi
- 日语读音: KOKE
- 韩语罗马: THAY
- 现代韩语: 태
- 越南语: đầy
-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oi2 [客英字典] toi2 [海陆腔] toi2 [梅县腔] toi2 [客语拼音字汇] toi2 [东莞腔] toi2 [陆丰腔] toi3 [宝安腔] toi2
- 粤语: toi1 toi4
- 潮州话: tai1
- 近代音: 透母 皆來韻 平聲陽 臺小空;
- 中古音: 定母 咍韻 平聲 臺小韻 徒哀切 一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咍部 ;王力系统:定母 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