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造句

“阳陵”的解释

阳陵[yáng líng] 阳陵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阳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用“阳陵”造句

1、目的探讨阳陵泉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相对特异性。

2、实验观察显示针刺筋会穴阳陵泉能提高机体痛阈及耐痛阈。

3、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后对健康人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4、因此,在穴位命名时有“阴陵泉”就有“阳陵泉”,有“阴谷”就有“阳谷”,有“上巨虚”就有“下巨虚”等。

5、肝经郁热型,配以行间、太冲、阳陵泉;脾经湿热型,配以隐白、内庭、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淤型,配以血海、三阴交、膈俞。

6、泰始十年,武元杨皇后崩,及将迁于峻阳陵,依旧制,既葬,帝及群臣除丧即吉。

7、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以及阳陵邑等。

8、膝关节附近有人体的重要养生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以及曲泉、阴谷等。

9、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10、汉阳陵已经探明的从葬坑193座,在已发掘和试掘的20多座从葬坑中,有两座从葬坑内发现有大量的粮食。

11、军事性质,全为各个兵种的男性将士,而阳陵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既有温雅的侍从奴婢,又有神情专注的乐俑与袖裾飘飘的舞俑。

12、阳陵泉:治腹痛范围以胁和肋下为主,内至胃经内侧的不容穴至太乙穴,外至季肋,下至带脉,称之为胆区。

13、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14、如果采用针灸疗法,可以予以针刺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绝骨、昆仑、太溪,三阴胶,灸大杼,膏肓,并套用“子午流注法”。

15、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胆经循行于肩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刺激阳陵泉能够激活胆经气血,从而起到通经止痛的作用。

16、通过针灸三条经脉上的手三里、足三里、曲池、内关、阳陵泉、髀关等穴位,打通整个经脉,让气血贯通全身,驱除湿寒邪气。

17、膝为“筋之府”,胆经的阳陵泉为“筋之会”,脊椎督脉上有个“筋缩”,膀胱经的膝下有个“承筋”,请记住,理筋即是调肝。

18、按摩委中、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可清热祛湿。

19、还可以一边捂阴陵泉,一边捂阳陵泉和足三里,这是在开中焦,或者开下焦,也是在补。

20、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配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亦治腹胀肠鸣;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商丘,治坐骨神经痛等。

21、阳辅穴配足临泣穴、丘墟穴,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阳辅穴配阳陵泉穴、环跳穴,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下肢外侧痛。

2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介绍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胆之下合穴。

23、手放于膝盖之上经常抚摸、拍打、揉按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尺泽、血海等穴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骨刺发生。

24、躯干部的命门、肾俞、关元,肾经与膀胱经的昆仑、承山、涌泉;胆经的阳陵泉、绝骨。

25、如果用针灸的话可以取百会,水沟,大椎,长强,鸠尾,腰奇,丰隆,阳陵泉等穴。

26、陈浩见两人都望着自己,一咬牙,忽然坐下,运开家传松鹤功,将内气周游浑身经脉,片刻睁眼,伸指在野猫胆俞、阳陵泉、中脘、足三里连弹。

按拼音查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