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典 第 一 百 七 十 九

作者:
州郡九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县一百三河东蒲八县河东桑泉猗氏安邑解虞乡宝鼎永乐絳郡絳十一县正平曲沃翼城絳闻喜垣夏龙门稷山万泉太平平阳晋九县临汾襄陵霍邑冀氏汾西洪洞神山赵城岳阳高平泽六县晋城陵川沁水端氏高平阳城上党潞十县上党长子潞城壶关铜鞮武乡屯留黎城涉襄垣乐平仪四县辽山榆社和顺平城阳城沁三县沁源和川绵上大寧隰六县隰川大寧石楼永和温泉蒲文城慈五县吉昌仵城文城吕香昌寧西河汾五县隰城介休灵石孝义平遥太原并十三县太原晋阳文水阳曲乐平清源太谷祁榆次盂寿阳广阳交城昌化石五县离石定胡平夷临泉方山楼烦嵐四县宜芳合河静乐嵐谷雁门代五县雁门五台繁畤崞唐林定襄忻二县秀容定襄安边蔚三县灵丘飞狐安边马邑朔二县善阳马邑云中云一县云中单于府一县金河河东郡东至絳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农郡一百七十里。西至冯翊郡八十里。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陕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华阴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冯翊郡韩城县一百四十里。东北到絳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四十里。户七万二百七,口四十六万一千八十。
蒲州今理河东郡。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时地属魏,及晋献公灭魏,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毕万,毕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侯,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东郡,歷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也。」魏晋亦然。后魏亦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煬帝初州废,復置河东郡。大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仍旧。时扬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臣闻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眾。」昔鲁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诫。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地之大禁,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眾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况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於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使十万之户將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之多,不恤危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蔕不拔之长策矣。昔汉帝感鍾离之言,息事德阳之殿,赵主採续咸之諫,止造鄴都之宫。臣愚诚\愿下明詔,罢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詔停。或为蒲州,或为河东郡。领县八:
河东汉蒲阪县。春秋秦晋战於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並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媯汭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
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云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
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於此。汉旧县。
解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虞乡汉解县地。后於虞乡城置解县,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乡县。
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武德二年,分芮城县置。
絳郡东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陕郡二百二十里。西至冯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东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东北到平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三十里。户八万二千二百,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十。
絳州今理正平县。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絳与新田之都也。后韩魏赵灭晋,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甚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絳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煬帝初州废,復置絳郡。大唐为絳州,或为絳郡。领县十一:
正平汉临汾县地。有汾澮二水。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並是镇处。
曲沃汉絳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駘神祠在此。
翼城古晋之翼邑,汉絳县地。
絳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
闻喜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汉武行幸至此,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杨柳可为箭。高候原在县北,即十六国刘曜破石勒將石季龙处也。
垣汉旧县。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夏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县北十五里。
龙门古耿国。有龙门山,即大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鱉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汉皮氏县故城在今县南。今县则后魏秦州所理。稷山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剋。
万泉汉汾阴县。
太平汉临汾县。
平阳郡东至上党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絳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东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阳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七百二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口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八十。晋州今理临汾县。亦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称汉僭位,建都於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后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煬帝初,置临汾郡。大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领县九: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
襄陵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后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霍邑汉彘县。隋置今县。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於彘,即此地。有霍山,即职方冀州之镇,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
冀氏汉陭县地。后魏置冀氏县。陭音居义反。
汾西后魏置汾西郡。
洪洞春秋杨国,晋灭之为杨邑。汉为杨县也。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四顾重复,控据要险。
神山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后改焉。
赵城古造父邑。
岳阳汉谷远县地,隋改之。有千亩原,左传曰晋侯千亩之战,即此。
高平郡东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內郡一百四十里。西至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党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河內郡武德县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阳郡四百十里。东北到鄴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东京六百六十里。户二万七千五十,口十四万三千七百。
泽州今理晋城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於长平,坑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平天下,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併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因濩泽水为名。煬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大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领县六:
晋城汉曰高都县,隋曰丹川。有天井关,在县南太行山上,关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汉泫氏县地。隋开皇中置。泫,胡畎反。
沁水后魏泰寧郡。
端氏七国时,韩魏赵分晋,封晋君於端氏也。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
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为名。头颅山,秦白起坑赵卒,筑台於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
阳城汉曰濩泽县也。有嶕嶢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砥柱、析城」也。
上党郡东至鄴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北至乐平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鄴郡林虑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阳城郡沁源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广平郡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里。户六万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六十。
潞州今理上党县。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左传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也。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別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汉亦为上党郡,魏及晋不改。后魏亦为上党郡。后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煬帝初復置上党郡。大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领县十:
上党古黎侯国,西伯戡黎,即此。汉为壶关县。
长子汉旧县。漳水所出。周史辛甲所封。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於长子」,即此。
潞城春秋潞子国。汉旧县。壶关古黎国地。有羊肠阪,王莽命五威后关將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后魏移壶关县於此。有壶山。铜鞮水名。汉县。春秋晋国铜鞮邑,羊舌赤为邑大夫。有閼与故城,汉韩信擒代相夏说於此。武乡汉垣县地。屯留汉旧县。又有汉徐吾故城,在今县西北。有鹿瀆山,絳水所出。
黎城汉潞县地。隋改置之,因县东故黎城为名。有壶口故关。
涉汉旧县。有清漳水。
襄垣汉旧县。
乐平郡东至广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上党郡九十里。西南到上党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东北到鉅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七百九十里。户九千五百六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六。
仪州今理辽山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领县四:
辽山汉垣县地。晋为辽阳县。隋置今县。北有鬼谷。榆社汉垣县地。晋於此置武乡县。石勒是此县人,有石勒沤麻池。和顺汉沾县地,即韩之閼与邑。平城汉垣县地。
阳城郡东至上党郡铜鞮县七十里。南至平阳郡冀氏县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上党郡屯留县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上党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万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今理沁源县。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寧郡。隋初置沁州,煬帝初州废,復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復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汉谷远县,后魏改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绵上
大寧郡东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黄河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东京八百八十里。户一万九千二百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隰州今理隰川县。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復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煬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州,或为大寧郡。领县六:
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大寧汉北屈县地。石楼有石楼山。汉土军县,后魏吐京郡。
永和汉狐讘县。后周临河郡。讘,章涉反。
温泉
蒲汉蒲子县地。文城郡东至平阳郡二百十里。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寧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寧郡二百里。东南到絳郡三百里。西南到冯翊郡韩城县界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九十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口六万六千三十。
慈州今理吉昌县。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復为汾州;煬帝初州废,置文城郡。大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领县五:
吉昌汉北屈县。左传曰,晋有「屈产之乘」。此有骏马。有壶口山。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爭之处。仵城汉北屈县地。后魏仵城郡。
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地。
吕香汉临汾县地。昌寧汉临汾县地。后魏內阳郡。
西河郡东至上党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东南到阳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寧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楼烦郡,中间有界相隔,山谷险隘。东北到太原府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六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八千五十,口三十二万六千二百八十。汾州今理隰城县。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领县五:
隰城汉兹氏县。今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晋赵文子与叔向观於九原之所。
介休有绵上山、介之推祠。汉旧县也。昭余祁,俗名鄔城泊,职方并州之藪。
灵石有介山。汉介休县地。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孝义汉中阳县。平遥太原府东至赵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乐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八百八十五里。户十二万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万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今理晋阳、太原二县。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藪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虖池、呕夷,虖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畤县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虖音呼。池音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