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镇海楼

作者:
镇海楼旧名朝天门,吴越王钱氏建。规石为门,上架危楼。楼基垒石高四丈四尺,东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左右石级登楼,楼连基高十有一丈。元至正中,改拱北楼。明洪武八年,更名来远楼,后以字画不祥,乃更名镇海。火于成化十年,再造于嘉靖三十五年,是年九月又火,总制胡宗宪重建。楼成,进幕士徐渭曰:“是当记,子为我草。”草就以进,公赏之,曰:“闻子久侨矣。”趋召掌计,廪银之两百二十为秀才庐。渭谢侈不敢。公曰:“我愧晋公,子于是文,乃遂能愧湜,倘用福先寺事数字以责我酬,我其薄矣,何侈为!”
渭感公语,乃拜赐持归。尽橐中卖文物如公数,买城东南地十亩,有屋二十有二间,小池二,以鱼以荷;木之类,果木材三种,凡数十株;长篱亘亩,护以枸杞,外有竹数十个,笋迸云。客至,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始屋陈而无次,稍序新之,遂领其堂曰“酬字”。
题记:镇海楼原来叫朝天门,为五代时的吴越王修建。楼基很高由石头砌成。后来多次改名,元代至正年间改称拱北楼:明代洪武八年又改称来远楼:后来又觉得这个名字不祥,又改名字叫镇海楼。此后多次为大火所烧。直到在嘉靖年间,总制胡宗宪重建,楼成之后,由当时的江南名士徐渭写了一篇《镇海楼记》。当时的徐渭日子过得还很穷,竟然没有自己房子。《镇海楼记》因为受到胡宗宪的喜爱,才赐给一些银两,在西湖边上盖了一处住所。由此可见,楼虽然不知修了多少次,但真正需要银子的人却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