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包山寺记

作者:
渡湖,首问林屋洞。洞口沮洳,望之黝黑,无炬,无乡导,结束未备,不可以游。循其阳,观曲岩伏象而下,过岳庙,遂得包山寺。径隧深窈,松括、樱桃、杨梅之属,相错矗峙。四山环合,寺若侍屏张幄而坐,目以包山,良称也。
过石门半里许,入寺,从殿右穷僧寮,得空翠阁。阁正在翠微杳霭中,窗外修篁直上,约之可五六丈,玉笋瑶参,摩云翳日,目中见美箭多矣,亡逾此者。因寻毛公坛。行山坳,诸坞多植梅,间以他树,稠樾美荫相续也。又有童山,颓然髡其巅,匪地有枯泽,直斧柯相寻耳。毛公者,或云刘根得仙,绿毛被体。而杨廉夫言,有长毛仙客,从张公洞行二百余里,穴山而出。即根耶?今筑石为坛,觚其四隅,丹灶烟销,寒泉涧涸,试问仙踪,奋然在断霞残照之间矣。
是夜既望,天汉澄鲜。出殿门望绝壁,树影交加,葱茏无际,月.光穿窦,流晖射人。右登崇冈,树愈护,月亦渐隐。返步溪边,松计筛月,半明半灭,倏来倏往。移数武,至树豁处,四望作玻璃城,圭步飓尺,千容百态。乃知有月色不可无林薄,然非疏密相间,未献其玲珑也。山僧又言,积雪时,琪林玉树,非复人世所有。余安得长年坐卧其下,历四序之变耶?夜将半,方阖户寝。纸窗皎然,素魂半床,盘中新摘香椽,清芬送枕畔,不知今夕何夕矣。山中诸寺,故当以包山为最,寺中又空翠阁为最,惜见山不见湖。东房有小阁,颇兼湖山之胜,而位置未惬。余假榻寺中,后先凡四夕。
题记:包山位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中,风景奇丽。文章前部分写包山寺探幽。寺中美竹修篁,清雅寂静,山拗浓荫茂密,摩云翳曰,而童山处树木惨遭斧柯,光秃荒凉。相传此地曾有仙人修炼,而今丹灶姻销,寒泉涧涸,仙踪杏然。留给后人的”只有仙人已乘黄鹤去的恫然和遐想。后部分写月亮照耀下的包山。朗月当空,出寺眺望,树影交加,明暗相间,月光从树的空隙中洒落下来,银光斑驳。登上高岗,宛如在银色的玻璃城中,玲珑空明,冰清玉洁,恍如仙镜。寺僧更说在冬天积雪的月夜,琼林玉树,景象绝非人间所有。作者沉浸在柔和的银色世界中,久不成寐,闻着床畔香椽送来的阵阵清香,望着窗外的月光,心潮起伏,不知今夕何夕矣。
作者简介: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号现闻,长洲(今属苏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天启初,入翰林院,为闭党所削;崇祯初,起左赞善,又为权臣所斥。为文博大雄杰,俊伟巨丽。亦能诗。有《循沧集》、《松癯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