鼐的词语大全

带鼐字的常见词语有:調和鼎鼐、鼎鼐調和、烹飪鼎鼐、鼎鼐、鼎鼐和、鼎鼐臣、姚鼐、还可以查询鼐字组词的意思解释、拼音读音、词语出处等信息。

鼐字相关信息

含有鼐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解释
烹飪鼎鼐 辞典解释烹饪鼎鼐pēng rèn dǐng nài 鼎鼐,古时为传国重器,用来代表国家。烹饪鼎鼐比喻治理国家。 宋.佚名《梅妃传》:「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鼎鼐臣 辞典解释鼎鼐臣dǐng nài chén 比喻宰相。 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后学辈慕先进,据著我调羹手,当为鼎鼐臣。」
鼎鼐和 见"鼎鼐调和"。
調和鼎鼐 【解释】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出处】《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示例】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万人之上,~,燮理阴阳。(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鼎鼐調和 【解释】比喻处理国政。【出处】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示例】~理庶民,安邦定国立功勋。 ◎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
鼎鼐 鼎鼐 鼎鼐,古代词语词汇, 拼音:dǐng nài 释义: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2、比喻朝政。

鼐字在开头的词语

鼐字在结尾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