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的词语大全

带蛰字的常见词语有:百蛰、冬蛰、冻蛰、江蛰、潜蛰、启蛰、幽蛰、鲋蛰之穴、土蛰、伏蛰、闭蛰、蛰幽、施蛰存、出蛰、惊蛰、诸蛰、蛰处、蛰鳞、蛰恶、蛰地、蛰户、蛰裂、蛰燕、蛰虺、蛰陷、蛰兽、蛰气、蛰藏、蛰萤、蛰蛰、蛰剑、蛰雷、蛰虫、蛰龙、蛰居、蛰伏、永蛰、入蛰、起蛰、栖蛰、蟠蛰、沦蛰、龙蛰、雷蛰、解蛰、发蛰、还可以查询蛰字组词的意思解释、拼音读音、词语出处等信息。

蛰字相关信息

含有蛰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解释
入蛰 入蛰 动物进入冬眠,在一定的时期内潜伏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谓之入蛰。
永蛰 永蛰 永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长眠。
沦蛰 沦蛰 埋没 宋 苏轼 《洗玉池铭》:“哀此命世,久就沦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人愚瓦何罪,沦蛰翳梧檟。”
栖蛰 栖蛰 栖蛰,读音是qī zhé,汉语词汇,解释为栖居。
蛰地 蛰地 蛰地是汉语词汇,读音是zhé dì,意思指潜藏在地下。。
蛰幽 幽暗之处。借指冤狱。
蛰居 蛰居 蛰居zhé jū,汉语词语,释义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抛头露面。
蛰恶 蛰恶 《金史·贾益谦传》:“知 衞王 莫如我。然我闻 海陵 被弑而 世宗 立, 大定 三十年,禁近能暴 海陵 蛰恶者,辄得美仕,故当时史官修实録多所附会。”
蛰虫 蛰虫 zhchng[dormant insect]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
冬蛰 冬蛰 冬蛰是指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也叫冬眠.
蛰伏 蛰伏 (词语解析)蛰(zhé)伏:本义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也比喻人或者事物、事件隐藏不露面,比如蛰伏乡间。 蛰伏有三个意思:1.动物冬眠。2.伏处;幽居;隐居。3.潜伏;隐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蛰伏是一种介于睡觉和完全冬眠之间的状态,在此期间,动物的身体温度明显下降。
伏蛰 伏蛰 伏蛰: 1.隐伏,潜藏。 闻一多 《<西南采风录>序》:“让我们在那人性的幽暗角落里伏蛰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
百蛰 百蛰 宋 王安石 《寄赠胡先生》诗:“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云雷。” 宋 苏轼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
蛰藏 蛰藏 蛰藏,汉语词汇,释义为蛰居、潜藏。
蟠蛰 蟠蛰 蟠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pán zhé,是指藏伏。
蛰燕 蛰燕 蛰燕(zhé yàn)词语解释:冬季伏匿在岩穴中的燕子。《晋书·郗鉴传》
闭蛰 闭蛰 闭蛰,读音为bì zhé ,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虫类藏伏冬眠。
蛰雷 蛰雷 【释义】:惊醒蛰虫之雷。谓初发的春雷。
土蛰 土蛰 地下冬眠的动物 《国语·鲁语上》:“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 韦昭 注:“土蛰发,谓孟春建寅之月,蛰始震也。”
出蛰 出蛰 出蛰指动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
启蛰 启蛰 启蛰,读音qǐ zhé,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
施蛰存 施蛰存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后转大同大学、震旦大学。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3年被授予“
发蛰 发蛰 发蛰,读音为fā zhé ,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冬眠的动物到了春天开始活动。
蛰陷 蛰陷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报称沿 河 碎石坦坡一段被水冲刷,土岸蛰陷,禀请兴修。”
诸蛰 诸蛰 诸蛰是词语,拼音是zhū zhé ,释义为各种冬眠于土中的虫。
雷蛰 雷蛰 léi zhé 雷蛰(雷蛰) 指蛰伏,蛰居。雷于冬时蛰伏不出,故称。 唐 元稹 《虫豸诗·蛒蜂三》:“雷蛰吞噬止,枯焚巢穴除。”
江蛰 江蛰 江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iāng zhé,是指江边冬眠的动物。
蛰虺 蛰虺 蛰虺,汉语词汇,读音为zhé huī,意思为潜伏的毒蛇。
幽蛰 幽蛰 幽蛰,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冬眠土中的虫类。喻草野或隐退之士。
蛰兽 蛰兽 蛰兽,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藏在洞中过冬的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