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的词语大全

带蚌字的常见词语有:蚌鷸之禍、靈蚌、蚌盤、蚌硯、蚌淚、蚌鐮、鷸蚌、蚌殼、蚌孕雙珠、蚌漿、鷸蚌相鬪、鷸蚌相鬥、鷸蚌相危、蚌研、蚌蠧、蚌鹬之祸、螺蚌、蚌硏、蚌中月、蚌蠃、駁蚌、漢東蚌、蚌子、蚌壳、剖蚌求珍、魚蚌、蚌醬、蚌砚、蚌蛤、老蚌出明珠、鷸蚌相爭、蚌盘、鷸蚌相持、蚌镰、蚌泪、蚌螺、蚌酱、蚌鷸相持、胎蚌、鹬蚌、蚌虎、蚌蜃、蚌帆、蚌埠市、鱼蚌、蚌蠹、蚌江、蚌胎、珠生老蚌、蚌孕双珠、还可以查询蚌字组词的意思解释、拼音读音、词语出处等信息。

蚌字相关信息

含有蚌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解释
汉东蚌 汉东蚌 汉东蚌,读音hàn dōng bàng,汉语词汇。指的是珍珠。
蚌硏
蚌镰 蚌镰 蚌镰 商朝时期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长14.9厘米、宽3.8厘米 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蚌镰比石镰多,主要形制有弯背凹刃和弯背直刃两种,刃部均呈锯齿状,制作比较粗糙,长度在10厘米以上,以13~14厘米的居多。蚌镰和石镰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粮食作物的发展。
蚌舞 蚌舞 [汉语拼音]bàngwǔ [英文]mussel dance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又名蚌壳灯、蚌壳精等,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是渔民们祈求丰收及节庆日子里表演的舞蹈。秧歌队中常见的舞蹈节目,一般由两个人配合表演,男的扮渔翁,女的身背由竹篾扎成的大蚌壳,扮蚌壳精,表演渔翁捉蚌的故事。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蠹 蚌蠹 蚌蠹是汉语词汇,读音是bàngdù,出自《增补类腋·物部下·蟫》。
灵蚌 灵蚌 拼音:líng bàng 即蚌。因能产珠,故称。 汉 蔡邕《汉津赋》:“明珠胎於灵蚌兮,夜光潜乎玄洲。” 南朝 梁 吴筠《碎珠赋》:“谢 骊宫 之瑞饰,粉灵蚌之神胎。” 宋 梅尧臣 《依韵王司封宝臣答卷》:“自媿不从灵蚌吐,谁教相并夜蟾飞。”
蚌醬 1.蚌肉做成的酱。
驳蚌 驳蚌 bó bàng 驳蚌(驳蚌) 亦作“驳蚌”。色彩斑驳的蚌蛤。 汉 徐干 《齐都赋》:“其宝玩则玄蛤抱玑,驳蚌含璫。”
蚌子 蚌子 蚌子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àng zǐ,解释为铜元。
蚌鷸相持 【解释】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示例】天方厌羌,内难屡起,权臣擅事,~。 ◎宋·秦观《边防中》
蚌蠧 1.即白蚁。蚌﹐通"蜂"。
鱼蚌 鱼蚌 鱼蚌,拼音是 yú b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鱼和蚌。
蚌蠃 蚌蠃 bàng luǒ 亦作“ 蚌螺 ”。蚌和螺。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唐 韩愈 《别赵子》诗:“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宋 苏辙 《堂成》诗:“四邻无声,布被麤毡。身非蚌螺,一睡经年。”
胎蚌 胎蚌 怀珠之蚌。
蚌淚 蚌泪 蚌泪:蚌泪 蚌泪:中药
蚌漿 蚌浆 bàng jiāng 蚌内加入冰片﹑麝香等药物后肉化成的浆水。古代用以医治火烧﹑开水浇泼造成的创伤。
蚌酱 1.蚌肉做成的酱。
鷸蚌相持 【解释】《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示例】~,自己渔人得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蚌孕双珠 蚌孕双珠 bàng yùn shuāng zhū ㄅㄤˋ ㄧㄨㄣˋ ㄕㄨㄤ ㄓㄨ 旧时比喻二女共事一夫。《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 张金凤 因姑娘当日给他作成这段良缘……今生一定要合他花开并蒂,蚌孕双珠,才得心满意足。”
蚌砚 1.亦作"蜯砚"。 2.见"蚌研"。
蚌中月 蚌中月 蚌中月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bàng zhōng yuè,意指珍珠。旧说蚌孕珠与月的盈亏有关,故称。 出自唐代孟郊 《咏怀》:“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螺蚌 螺蚌 螺蚌,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拼音:luó bàng 注音:
蚌蜃 蚌蜃 bàng shèn 蚌蜃 蚌和大蛤。古代常混用以指蚌。
蚌泪 蚌泪 蚌泪:蚌泪 蚌泪:中药
剖蚌求珍 同“剖蚌求珠 ”。
鷸蚌 鹬蚌 鹬蚌是汉语词汇,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
蚌鹬之祸 指双方相争而两败俱伤的灾祸。参见:蚌鹬相持
蚌蛤 蚌蛤 亦作蜯蛤。可食用、可入药。
蚌埠市 在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两铁路交会处。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1947年设市。人口718万(1995年)。向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名胜古迹有龙子河、汤和墓等。1975年建有新淮河大桥。
蚌研 蚌研 词语解释 《南史·庾易传》:“ 安西 长史 袁彖 钦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研、白象牙笔。”按,《增补类腋·物部下·砚》、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皆引作“蜯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