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的词语大全

带廨字的常见词语有:公廨本錢、會審公廨、驿廨、公廨本钱、汛廨、公廨、驛廨、廨錢、公廨田、府廨、州廨、营廨、廨钱、廨田、廨署、廨舍、廨宇、尉廨、郡廨、官廨、倅廨、还可以查询廨字组词的意思解释、拼音读音、词语出处等信息。

廨字相关信息

含有廨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解释
汛廨 汛廨 江河定期的涨水:汛期。汛情。防汛。桃花汛(桃花盛开时发生的河水暴涨。亦称“桃汛”)。
會審公廨 辞典解释会审公廨huì shěn gōng xiè 清末列强在中国租界内强行设立的审判机关。专门审判中外的互讼事件,审判官由外国领事或其委派人员充任,与中国会审官会同审理,实际上审判实权橾在外人手里。后改为特区法院,民国十六年撤销。
倅廨 州郡副职官员办公处所。
驛廨 驿舍。
官廨 官廨 官署,读音是guān xiè,词语,官吏办公的房舍。
廨田 廨田 廨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è tián,是即公廨田。
尉廨 尉廨 尉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wèi xiè,是指县尉的官署。
廨宇 廨宇 廨宇是一个汉语词汇, 拼音:xiè yǔ 意思是官舍, 出自《南史·蔡凝传》。
州廨 州廨 州廨,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州衙。
公廨田 公廨田 公廨田是隋唐封建政府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公田。公廨田源于北魏太和 (477—499) 年间的职分田制度。隋高祖登基以后,开皇九年 (589年),诏给京官以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此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代公廨田制度最健全,按内外各官署的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以司农寺为最高,给26顷; 内坊等最低,只给2顷。凡天下诸州公廨田,以大都督府为最高,给40顷,互市监等最低,给2顷。内外
公廨本钱 公廨本钱 公廨本钱是南北朝隋唐时官府为取得办公费用和官吏俸禄而投入商业活动或高利贷活动的本钱。北朝始设,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594年) 改给职田。开皇十七年 (597年) 又予恢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制定文武官吏俸禄制度,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营,每人以五万作为本金,交商人经营,每月利息约4000文,年息约和本金相等,所收利息分月按人发给,名“月料钱”。
驿廨 驿舍。
廨錢 廨钱 廨钱,xiè qián,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
公廨 公廨 公廨,意思是官员办公的场所。上海会审公廨((简称“sahcp”)),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上海高等民事法院。位于今闸北区浙江北路七浦路口(今为上海医疗器械九厂的所在地),本来建有三幢姐妹楼。但是,关押犯人的“西红楼”和作为办公楼的“东红楼”均已被拆除。红楼北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砖混结构五层建筑。那是建成于1929年的“国民政府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地方法院”。 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 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
营廨 营廨 营廨,汉语词汇,指营房官舍。
廨钱 廨钱 廨钱,xiè qián,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
公廨本錢 公廨本钱 公廨本钱是南北朝隋唐时官府为取得办公费用和官吏俸禄而投入商业活动或高利贷活动的本钱。北朝始设,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594年) 改给职田。开皇十七年 (597年) 又予恢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制定文武官吏俸禄制度,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营,每人以五万作为本金,交商人经营,每月利息约4000文,年息约和本金相等,所收利息分月按人发给,名“月料钱”。
廨舍 廨舍 廨舍,汉语词汇,拼音xiè shè ,意指廨署。
郡廨 郡廨 郡廨是一个词语,读音jùn xiè,郡府。
府廨 府廨 拼音:fǔ xiè 注音: 条目:府廨 引证解释:官署。《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及 梁太祖 劫 唐昭宗 东迁,缮理宫阙、府廨、仓库,皆 全义 之力也。”
廨署 廨署 廨署 xiè shǔ 官署。 晋 左思 《吴都赋》:“营屯栉比,廨署棊布。”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周庐绮合,廨署星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长安 ﹞城内布列宗庙社稷,百官廨署,不使杂人居住。”

廨字在开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