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殿
集贤殿朗读集贤殿
- 词语读音jí xián diàn
- 词语注音ㄐㄧˊ ㄒㄧㄢˊ ㄉㄧㄢˋ
- 繁体字形集賢殿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1.唐宫殿名。开元中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 2.指集贤殿书院。辞典解释
集贤殿jí xián diànㄐㄧˊ ㄒㄧㄢˊ ㄉㄧㄢˋ唐代设立的文学三馆之一,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开元中改称为「集贤殿」。以五品以上为学士,宰相知院事。
网络解释
集贤殿 (唐朝宫殿名)
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集贤书院与汉、隋、唐诸朝以来的天禄阁、文德殿、文林馆、麟趾殿、观文殿等一脉相传。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诏改“丽正殿”为集贤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等十八人,集贤院成为唐代最大的图书典藏机构,兼有修撰、侍读之功能[1]。
宋朝创立史馆、昭文馆、集贤书院,合称“三馆”,赐名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阁,专收善本。元代图籍归秘书监,虽仍有集贤院,秩从二品[2],但已不再是宫廷文人的活动中心。明清两朝则徒有集贤院之名,清中叶以后,勺园旧址改为集贤院[3]。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圆明园,集贤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后与圆明园同毁于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