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犀角朗读
犀角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犀角 xījiǎo
[rhinoteros horn] 犀的角。中药名又为犀科动物印度犀( Rhinoceros unicornis )或爪哇犀( R.sondaicus )等的角
辞典解释
犀角xī jiǎo ㄒㄧ ㄐㄧㄠˇ
犀牛的角。由角质纤维所组成,坚硬细致,可入药,具有强心、解热、去毒、止血的功效。亦可用来制做图章或其他器物。
额头上隆起的骨。传说为贵人之相。
《战国策.中山策》:「其容貌颜色固已过绝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
德语 Horn des Nashorns
法语 corne de rhinocéros
网络解释
犀角
犀角rhinoceros horn:也称“犀牛角”。系犀科动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长在犀的鼻骨上,乃由皮肤的角质化纤维构成。犀牛按产地可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大类。亚洲犀又分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总的说来,亚洲犀体型较小,其角也相应较小,一般长30cm左右,苏门答腊犀的角最小,仅10cm;且纤维粗,表皮和内肉的纤维如甘蔗的线条状纤维。角的基民和横切的断口,有无数的粗点粒,称“鱼子纹”或“粟纹”。但角质较柔韧,呈棕褐色,不透明,嗅之有浓烈的腥味。角的正前方有一凹槽,正后方有一条凸筋,俗称“天沟地岗”。非洲犀,体大,角也较大,且有两角,一前一后,前长后短。长角可达80~90cm。质如水牛角,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并比亚洲犀角脆硬,干燥后易裂,药用价值也较低(据民国初年收藏家赵汝珍《古玩指南》,其药效仅为亚洲犀角的1/20)。犀角硬度低,约2.25,相对密度1.29。中医认为,犀角是珍贵的药材,它性寒味苦酸威,功能凉血,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谵语发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症。犀角自古还被我国人民视为“物之珍,国之宝”,认为它有避邪、镇凶、护平安的作用。道教更将其列为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之一。它也是我国古代聚宝盆中必备之宝。所以用犀角雕制的工艺品(根据角的原形,多制作为“杯”状的酒具),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犀角”的单字解释
- 拼音xī
- 部首牛
- 总笔画12画
- 统一码7280
- 五笔NIRH|NITG
- 仓颉SEHQ
- 郑码XMKM
- 四角77259
犀xīㄒㄧˉ 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角生在鼻上,...
- 拼音jiǎo
- 部首角
- 总笔画7画
- 统一码89D2
- 五笔QEJ
- 仓颉NBG
- 郑码RLD
- 四角27227
角jiǎoㄐㄧㄠˇ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鹿~。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