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

布政使朗读
  • 词语读音bù zhèng shǐ
  • 词语注音ㄅㄨˋ ㄓㄥˋ ㄕˇ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官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直隶亦设,江苏则设二员,分驻江宁﹑苏州。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考.职官.布政使司》﹑《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

辞典解释

布政使bù zhèng shǐㄅㄨˋ ㄓㄥˋ ㄕˇ

职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财政长官。属承宣布政使司,受辖于督抚,与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为「两司」。也作「藩台」、「藩司」。

“布政使”的单字解释

“布政使”的近义词

“布政使”的反义词